年屆古稀的方勝先生,永遠是那樣儒雅、本色、淡定。他雖早已是馳騁于書畫印三域且飲譽海內(nèi)外的國家一級美術師,卻從不為名利所累,執(zhí)著地以寫字作畫治印為畢生職志,心無旁鶩,銳意精進。積五十余載“萬水不許一溪奔”的研習勞作,終修得“堂堂正正出前村”的正果。 緣于堅守“流始于源”的理念,他的書畫印作品一入眼就是純正的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嫡傳,是兀兀窮年的真功夫煎熬淬煉出來的。先生是從“拾屑戲刻”進入藝術天地的,至今已逾萬枚的印章,既得古璽漢印“古樸渾穆”真諦、又具方圓雋爽氣韻,自成“萬古風颼颼”的獨特印風?!痘⒈肌?、《千佛名經(jīng)》、《從今若許忘形友》等力作,無不彰顯著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耙詴胗 钡慕?jīng)年揣摩歷練,其書法作品筆鋒遒勁妍美,頗具“金石味”,為業(yè)內(nèi)交口稱道的篆書因變則通而飽含隸意。書作中“善為壽相,德是福根”、“為萬世開太平”、“蘭亭雅集風流四海,右軍聖書涵養(yǎng)九州”等精品,均雄強中透秀逸、工穩(wěn)中見灑脫?!暗笾甭什磺蠊ぁ保蚩纱槠洚嬶L的精要。擅長筆墨安排更注重對人與自然的觀察思考,在濃郁古意中盡情抒寫發(fā)自心靈深處的感受,陡然提升了畫作的魅力和張力。運用傳統(tǒng)點線展現(xiàn)長江浩蕩瑰奇的《三峽天下壯》、揮寫駿馬奮蹄奔騰的《志在千里馬到成功》、借鑒西洋水彩技法描繪新疆開都河畔明麗祥和的《草原晨曲》,都屬融冶眾長、極富個性的上乘之作。 然而,綜觀方勝漫長的藝術跋涉道路不難看出,他既是祖國源遠流長藝術傳統(tǒng)的虔敬繼承者,又是勇于在承續(xù)中推陳出新的變革者。恪守“師古不泥古,守望不守舊”信條的他,近些年來雖在書畫印創(chuàng)作上依然徜徉在整飭、穩(wěn)健、樸茂的境界里,但其印品中平添了靈動和奇趣,白文印更顯厚重,朱文印愈趨清俊。而其繪畫也從工筆重彩、刻畫入微轉(zhuǎn)向筆墨簡古、由博而約的畫路,《十分春色江南》、《雪后霜余》等新作令人耳目一新。特別要提及的是,近些年他的書法作品更多融入個人的藝術領悟和審美追求,形成氣勢磅礴而又意趣生動的新風格,并且開掘出泥金篆隸書法藝術的新品種。先生憑借篆隸的深厚造詣,鉆研出獨到的使轉(zhuǎn)技巧,在墨綠色箋紙上寫出的泥金大篆輝煌與拙樸儼然天成,神與古會典雅華美,具有奪人光目的筆墨情趣與金石氣息?!短m亭序》、《正氣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堪稱新品種中的杰作。 方勝無疑是中國書畫印藝術的守望者。用他的話說:“守望也有等待盼望的釋義?!彼囊笠笫卮?,源于對祖國的深情大愛,源于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和祝福。這種熾烈而篤實的情愫,洋溢在他“落落乎猶星晨之列河漢”(趙樸初大師對方勝作品展評語)的書畫印里。賞析先生的《家園秋色》、《華夏之美》、《神州處處訪梅花》、《春滿人間》、《語縱不通心相通》、《相親千里亦同風》等作品,想必任何人都會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信無論他走到哪里,都不會感到寂寞。 諸藝融通任騁馳 我與方勝是心儀已久的老朋友了,早幾年他的一個親戚告訴我他是五臺人,并為我求了他的一條篆字;后來不斷在網(wǎng)上欣賞到他的精美的書畫篆刻作品;再后來收到他贈送我書畫作品集多部,書畫金石兼善令我欽慕,并即興為之寫了一首七律;近日又承蒙為我治印,方寸如面,朱白情深,如此等等。只是京晉異處,至今緣慳一面,我所認識的這位‘老友“,還只是照片上那位華發(fā)飄逸、風度翩翩、頗有大家風范的五臺印人方勝。所以,與其說認識其人,不如說對他的書畫金石作品更熟悉一些。 五臺山是名聞遐邇的佛國圣境,其佛教文化淵源深廣,影響很大。自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巡幸五臺山并擇地建寺,歷代帝王多有巡幸,僅清代先后即有康熙、乾隆、嘉慶等多次巡游五臺山,且留有御題墨寶。就連當代偉人毛澤東,也曾路居五臺山之塔院寺,傳為佛國佳話。然而,其儒教文化孕育的文化名士,本土卻鮮有“出類”者。我查了一些史料,很難找到一兩位五臺籍的儒文化的大師級人物。有一位元遺山(元好問),還是五臺山腳下的忻州人氏。今日看到方勝其人的書畫金石作品,特別是那些工筆書寫的佛傳經(jīng)書,又知其人是五臺山人,驚羨之余,竊以為實在不失為“秀出”靈山佛國、多才多藝之“一方才俊”。抑或可以說是儒文化與佛文化等多種文化孕育出來的諸藝融通之大家。 方勝者,字敬吉,號五臺印人,齋號梅吉書屋。祖籍山西五臺縣,出生于成都。其伯父方聞曾經(jīng)擔任山西公報館館長、太原日報和山西書局現(xiàn)代編譯社主任、考試院代秘書長、輔仁大學教授、芝加哥中國文化學院教授等要職,學術著述頗豐;其父方融曾在西北實業(yè)公司、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等任職。按說應該是家學淵源,得益非淺。然而,方勝命途不幸,三歲喪母,七歲喪姊,十歲喪父,一家人的生計只靠繼母微薄的薪水維持,導致方勝不得不進工廠當了一名車工。應了一句俗話:不幸是成就人生的大學??嚯y可以涵養(yǎng)浩然正氣,孕育卓越英才,成就輝煌人生。加上方勝從小就喜歡美術的天賦,于是干了車工的方勝,居然進了省里的美術培訓班,進而成了清華大學美術院的一名進修生;居然成為一名集書畫金石兼善的國家一級美術師,甚至有幸親自將自己的金石作品捧獻到國家主席手上??芍^藝精書畫印,譽播海內(nèi)外。 如今年逾七十的方勝,華發(fā)童顏,精神矍爍,腕底工夫,日臻精善,飲譽四方。在國內(nèi)外舉辦各種書畫金石展事活動、獲得各種名目的書畫金石獎項,不計其數(shù)??梢哉f,方勝者,方真正步入書畫金石藝術最精妙閎通、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仔細品賞方勝的書畫金石作品,不由想及我曾有一首《答文友》詩中的兩句:“學富五車膽氣壯,情通六藝筆花開?!狈絼匐m然少年失學,但他秉賦聰穎,好學善記。他篤志進取,于專攻美術之余,博覽群書,暢游學海,知識面很廣。廣博的學養(yǎng)成為他專攻書畫金石的堅實的基礎,使他廣納博采的悟性與審美要求有了更高的層次。他從干車工活悟出制印的精微美感,產(chǎn)生治印的沖動,這遠遠不夠成就他成為一名金石大家。古樸渾穆的金石作品,分明見證著他印師秦漢的刀功神韻,說明他對秦漢古璽、漢畫像石等有著精到的領悟與師法。他既堅守著“流始于源“的治印理念,就必然首先要對“源”有著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評論家張虎生對方勝的書畫印藝術作品有一個總體評價定位:“他的書畫印作品一入眼就是純正的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嫡傳,是兀兀窮年的真功夫煎熬淬煉出來的?!薄暗諅鳌眱蓚€字用得最精確到位。方勝汲納傳統(tǒng)書畫金石藝術之精華,以潤養(yǎng)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中華國粹的“正宗傳人”,惟其如此,中華國粹――書畫金石藝術,才得以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這并不是說方勝的作品拘泥守舊,從方勝先生諸多宏大的篆隸與工筆畫中,可以顯見,方勝先生十分善于取傳統(tǒng)藝術之精髓,融會貫通,獨運匠心,別出心裁,創(chuàng)作出富有時代感的巨制鴻篇。尤其是他的那些或篆或隸書寫的佛經(jīng)巨制,或銀鉤鐵線,或曠達揮灑,給人以強烈的美感與遐想。有評家說方勝的篆隸作品“古樸渾厚”為其特色。這樣的評說似失諸泛泛而論,試看一些評說印人書家的評介作品,哪一篇不是這樣類似的話。古樸渾厚固然好,但不能大家都古樸渾厚,更不能將橫涂豎抹越丑越怪視為“古樸”“古拙”。我倒以為,方勝的小篆與隸書,乃至畫作,更多的是俏麗峻秀,抑或于古韻中求其秀美,于師法中求其出新,于變異中求其有度。如方勝所守望之“萬水不許一溪奔”、“堂堂正正出前村”為藝理念。惟其如此,給觀者的美感才會強烈。藝術作品成功之要素,首先是美感,是讓觀者有強烈的美感享受。 功到深時筆會吟。我以為,方勝先生之最大的特色是“諸藝融通”。你看,方勝筆下,為書,有篆,有隸,篆有大篆小篆,隸有秦風漢韻;為畫,有工筆,有寫意,有花鳥,有山水,有人物,有精心潑墨敷彩的巨制,有信手拈來之小品;為印,刀功技法,朱白隸篆,古風新意,無不出其神游方寸之間。如此功力,除其天賦情性使然,更主要還是其“兀兀窮年的真功夫煎熬淬煉出來的”。 諸藝融通任騁馳。讀方勝之印之畫之書法作品,你會感到其腕底那枝神來之筆,有著無窮的力量與出神入化的功夫。方勝者,誠乃秀出當今華夏藝苑燦然奪目方興未艾之一枝如椽巨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