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利比亞反對派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近42年的漫長統(tǒng)治基本上已經(jīng)宣告結束。但其一生仍然被人視為傳奇。 一、軍事政變成功上臺 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1942年生于蘇爾特的游牧部落家庭。1969年9月1日,領導“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并晉升為上校。1970年至1972年任總理兼國防部長,1977年至1979年任總人民委員會總秘書處總秘書。1977年起成為革命領導人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統(tǒng)一組織主席。 二、倡導統(tǒng)一阿拉伯 年輕的卡扎菲是個腦袋里裝滿了革命和解放念頭的理想主義者,他試圖在利比亞推行以社會主義為基礎的民主,實施國有化和私營結合的經(jīng)濟模式。他一直倡導在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一個不分國界的統(tǒng)一國家。 三、熱衷激進被罵瘋狗 執(zhí)政前30年,他熱衷于各種激進活動,被美國總統(tǒng)里根呼作“瘋狗”,被小布什打入“支恐”陣營。 四、洛克比反西方極致 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更是卡扎菲政權反西方的極致,他堅決抵制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一對峙就是十年。 五、“9·11”后利比亞樣板 “9·11”事件后,他是第一個要求緝拿拉登,并向美國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領導人;2006年,利比亞與美國復交。從因洛克比空難遭國際社會孤立,到成為華盛頓樹立的“利比亞樣板”,卡扎菲幾乎經(jīng)歷一場腦筋急轉彎。 六、薩達姆的“震撼” 有人說,是薩達姆的遭遇“震撼”了卡扎菲,有人說,是他赴西方留學的兒子影響了他的思維,但更大程度上,卡扎菲的改變恐怕還是出于實際的審時度勢。多年制裁使利比亞損失巨大。雖然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石油,但他更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有利于利比亞增強實力。(原載《三秦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