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guān)于鄠字的造字方法,是不是一個會意字?我曾經(jīng)專門請教了咸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付毓民先生,得到了確切肯定的回答。付先生是余下鎮(zhèn)東屯村人,曾擔任咸陽師院中文系主任,他也是我上小學時的老師。
! c# S4 G2 G% Q0 @/ P' v二、鄠字誕生的時間問題。史志大多記載春秋時秦設(shè)扈邑,秦孝公改設(shè)鄠縣。當然也有記載說西漢置鄠縣。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有這樣幾句話:“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陽宮。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竇氏泉、周文王祠。”秦國從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qū))遷都咸陽,是秦孝公12年,即公元前350年。秦咸陽宮中的杜鄠亭,應(yīng)該不像驛站或者現(xiàn)在公園里供游人休息的小亭,而應(yīng)該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建筑群。這里的杜指的是現(xiàn)在的長安區(qū),鄠當然指的是當時的鄠邑或者鄠縣。由此可見,鄠字的出現(xiàn)最遲不晚于公元前350年,距現(xiàn)在不少于2370年。 P8 m% w' h: G
三、自從秦實行郡縣制,設(shè)置縣級行政單位以來,歷史上由于王朝興衰,帝王更替,分裂統(tǒng)一,皇帝喜好等等原因,中國許多縣的名稱多有變化。而鄠縣這一建制和名稱2000多年以來,從未有過更改中斷和變化,我們應(yīng)該為此感到榮幸和慶幸。4 O6 s$ D3 D* V9 _: b O+ z2 e' h& z
四、鄠改戶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有趣而又可笑可嘆,令人唏噓的問題。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下的臺灣,英帝國主義殖民下的香港,葡萄牙人殖民下的澳門,都沒有擔心他們的老百姓文化水平太低,古老的漢字難懂,難學難認,從而對它進行簡化。更沒有對筆畫復雜的地名,用同音的筆畫簡單的字去代替。反而是我們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風景這邊獨好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某些有高深知識的高官,大大低估了自己人民的文化水平,不但對很多漢字實行了簡化,還對很多縣名進行了簡單同音漢字的替換改革。鄠縣就是在這種思維和邏輯下才變作了不倫不類的戶縣。如果用鄠縣的俗話說,那就是“奇哉怪哉,楸樹結(jié)個蒜苔”。這不僅是地名史的悲哀,更是對老祖宗的大不敬和對老百姓的智商的侮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