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似韓,字公度,號兩屏。山東省萊蕪口鎮(zhèn)東街人。政聲人去后,雁過留其影。清朝順治年間,他在戶縣知縣任上,注重親民為民,凡事務(wù)實,大施仁政,剛正不阿,執(zhí)政愛民,深受地方百姓愛戴。
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魏似韓考中進士,不久,出任陜西西安府戶縣知縣,據(jù)清史記載,在任惠政頗多,仁聲遍野。當時戶縣賦少費繁,賦稅之外又加私派,魏似韓從實際出發(fā),不為虛夸風所動,不畏地方權(quán)貴惡勢力所逼,不為個人前程所想,毅然果敢地革除因里正、里書所置費用共千金,送上官禮儀費共千金,及運送例征糧草腳使費共2千金,接待上司及雜差費8千金以及驛務(wù)費若干。還將驛站費用由民負擔改為由官負擔。他雷厲風行地指揮民團,保家護縣,使一方安定。他據(jù)實申報荒田,使因前任少報荒田多加的賦稅得以豁免。懲治不法豪門,伸張正義。他新修學宮,精心課士,連舉7人,繼又連中21人。若干年后,魏似韓因公路過戶縣,百姓萬余人夾道歡迎。其情感天動地。順治十一年,名宿撫按交章舉薦,以其政績卓著,欽賜袍帽,勅封文林郎,升魏似韓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欽差提督寶源局印務(wù)。之后,他秉性難移,在寶源局時,仍然嚴肅紀律,責令斥退爐頭所送之禮,并委托本司郎中印務(wù)會同楚撫為除荒事奏部議,得到批準。當欽差提督徐淮中河任命書剛下,因涉冒濫驛站馬夫銀案而辭歸。這件事情的起因是魏似韓在戶縣時,驛道派高褒視察,當時驛夫定制9名半,高堅持認為9名即可,并欲嚴刑拷問治罪,為人正直,心底善良的魏似韓遂墊支銀9兩,把此事應(yīng)付過去,不料此時又重新提及。魏似韓也因此而辭歸山東故里,在家專心侍奉老母。順治十四年,當吏科累疏奏吏部批準其復職時,他以老母年邁需專心致養(yǎng)為由堅辭未出。年八旬而卒。著有《知足說》《安命說》《勉學說》《曠官論》《訓子語》《幼學戒》等。遺文有《重修天齊廟記》。至今,在山東一些史書和地方志上,還流傳著他在戶縣執(zhí)政愛民,大施惠政的事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