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都以面食為主,特別是陜西人,大老碗、biangbiang面、褲帶面、油潑辣子和大蒜,再加上吃的時候的呼嚕呼嚕聲音,那個風(fēng)生水起、酣暢淋漓呀,讓老陜在吃面過程中無比的享受。 近日,有網(wǎng)友在華商論壇上發(fā)帖《要懷著敬畏的心態(tài)吃面》,里面提到一些外地人來陜西旅游,回去后就把陜西人的吃相當(dāng)成笑話來講,說是吃面條時的吃相太粗魯,引起了很多陜西網(wǎng)友的討論和反駁。 成天吃面,沒必要太隆重 一陜西的網(wǎng)友就說了,陜西人天天吃面,要是弄的那么隆重,還要懷著敬畏的心態(tài)吃面,那不把老陜給憋死。吃面就是吃面,怎么舒服怎么吃,吃面要是不呼嚕呼嚕,就跟吃面沒有油潑辣子一樣,不香! 網(wǎng)友千手佛講了幾個陜西朋友去國外考察,半個月后才回國,他去深圳接機,朋友還沒到就打電話讓務(wù)必安排大家吃陜西面條,他好不容易找了家西安人開的餐館,要了地道的扯面。朋友到了連行李都來不及放,就迫不及待去吃,落座后,幾個人齊喊:“啥菜也不要,直接上面!”扯面一上桌,就聽一片的呼嚕呼嚕聲,沒有人言語,沒有人斜視。吃完后,朋友們心滿意足,感嘆還是陜西面條好吃。他說,要是心懷著敬畏吃面,他這幾個朋友還不得給憋出內(nèi)傷啊,哪里受的了! 外國人吃面條很講究 7集紀錄片《面條之路》講到在日本早年間,面條是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美食,而且日本的出家人只有在重要的節(jié)日或者獎勵修行有功的時候才能吃面條,所以顯得特別的隆重,做法上非常講究。日本人一般在飯桌上不允許太大聲咀嚼,但是到吃面條的時候卻允許發(fā)出吸吮的聲響,可以拌嘴。 同樣,很有名的意大利面,風(fēng)靡全球。網(wǎng)友“蒼涼”說:“現(xiàn)在國外流行‘面吧’,就是將面條做成快餐向食客供應(yīng),非常的受歡迎!很多外國人用筷子跟用刀叉一樣,技術(shù)非常嫻熟,看來中國的面食離風(fēng)靡全球不遠了,特別是陜西面食,到時候肯定火了!” 以上報道來自三秦都市報 網(wǎng)友講述吃面的故事 繼網(wǎng)友千手佛講了吃面的故事之后,網(wǎng)友“sxzhang”也貢獻了兩個吃面的故事。 第一個:“sxzhang早年有次去廈門公干,每日海鮮不少,就是覺得不過癮,后來向主辦方提出,能不能給上碗面條,主辦方與酒店溝通后,當(dāng)日晚飯酒店便用大鋁盆盛上面條,眾人上前一看便傻了眼,原來的面條竟然是將方便面中的面餅用開水煮開而已。別管它什么面條了,能解饞即可。誰知問題又來了,酒店提供的盛面條的碗居然是南方人吃米飯的小碗,一碗面條也就是一筷子而已,連續(xù)吃了7、8碗之后不好意思再去盛了,可是肚子還沒有飽……” 第二個:“又有次sxzhang去南寧出差,在回西安的火車上,經(jīng)過從郴州以后,每當(dāng)停車,一對陜西的中年夫婦便下車去站臺上尋找面食(包括大餅),一直未能如愿。下午3、4點到三門峽站,站臺上有個賣食品的小姑娘還剩有已經(jīng)賣了一天的幾張黑乎乎的大餅,那對夫妻全買下來,女的還給男的說,這幾個餅我全包了。更有一個小伙說,從現(xiàn)在開始進入吃面倒計時,再過幾個小時就能吃到正宗的面條了?!?/font> 網(wǎng)友“芝水原”很奇怪陜西人為什么不愛在外地開面館,在外地是真想吃,他好不容易在東莞找了一家陜西面館,一問是河南人開的,但是他星期天不加班時趕很遠的路去吃。 網(wǎng)友“王一清”回答“芝水原”:在賣肉夾饃的也是河南人多,關(guān)中沃野千里,老陜衣食無愁,所以輕易是不愿去外地打工的。在南方等地,面條吃得不多,除了有特色的外。因為水土不同,南方種出來的小麥和關(guān)中的完全不同,所以其面基本是不筋道,粘口,軟爛。南方人也覺得難吃吃得少,有的還以為老陜就吃這樣的面呢。到了關(guān)中才能體會到真正秦川的面粉,筋道,滑溜。 日本人愛吃拉面。如果與同事、好友相約說,今晚去吃拉面吧。通常,在說話之后、吃面以前的這段時間,對方會一直保持激動和期待的心情。仿佛不是去吃一碗拉面,而是去參加一場勢均力敵的球賽。  冷面是韓國人非常喜愛的食物之一,主要有蕎麥面做的平壤冷面和用土豆淀粉做的咸興冷面,食用方法上分為加湯食用的“水冷面”和用辣椒醬做調(diào)料的“拌冷面”兩種。面上通常要放肉、蔬菜、煮雞蛋等,口感十分筋道光滑。 意大利面,又稱之為意粉,是西餐品種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xí)慣,最容易被接受的。關(guān)于意大利面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jīng)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作為意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zhì)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zhì)、高筋度等特點,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意大利面的形狀也各不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還有螺絲型的、彎管型的、蝴蝶型的、貝殼型的林林總總數(shù)百種。 . l' s2 |1 W& C# n$ ?
岐山臊子面來頭極大,據(jù)說是西周時期的王家祭祀食品,充分說明了陜西面食悠久而光榮的傳統(tǒng)。岐山臊子面面條用上好面粉搟制,搟得極薄,如紙一樣,幾乎透亮。然后用大鍘刀切,高明的師傅鍘刀切得飛快,但面條切出來一律整整齊齊,寬不過韭菜葉。面煮好之后,再澆上臊子。臊子尤其講究。 臊子肉是把上好的肉用醋慢火燉出來的,入口酸香,肥肉丁入口就酸酸香香的化在舌尖上了,瘦肉丁還能嚼兩下,也被燉得很爛。臊子里還有雞蛋攤成薄餅切成的旗花小丁、土豆切成的菱形小塊,再加上黑的木耳、黃的黃花菜、紅的胡蘿卜、綠的菠菜,五色齊全,五味俱全。 楊凌蘸水面 楊凌蘸水面講究個一青二白,青則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總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于水,面是拉出來的,寬3至5厘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白白的盤繞于青綠之中。四個人進面館,要了三斤面,若干炒菜,一瓶伊力老窖,先喝了酒,吃盡菜,面就上來了。陜?nèi)它c菜請客,多為涼菜,少不得鳳翔臘驢肉,武功普集燒雞,西鄉(xiāng)牛肉干,老童家臘牛肉,三原白封肉,寶雞葵花雞等,可以不上一個熱菜,亦吃得很冬的冬天鼻子冒汗。于是,熱面條浩浩蕩蕩上來了,之所以使用浩蕩二字,實因面條是盛在小臉盆里端上來的,在陜西這里當(dāng)然就叫面盆,是裝面的面盆而非洗面的面盆,在贛南則真的是叫的面盆,洗臉就叫洗面呢?! ∶鏃l端上來,熱氣騰騰,菜青面白,又波清霧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只大碗,碗中就有湯,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干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面條,泡在湯中,然后夾著面條一口一口地咬吃。面是強筋面,咬在口里,滑潤,富彈性,是有張力的一種,像咬著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面湯里青菜,這樣就又清爽上陣了。 biang(音)biang(音)面 摔出來的面——“biangbiang面”(純屬生造出的字)每家賣biangbiang面的面館門頭,都有一個偌大的牌匾,上書一個斗大的字,筆畫多達五十幾畫。關(guān)于這個字,有個傳說,在唐時,有一位秀才,來到長安趕考,饑腸轆轆之際,路過一家面館,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踱了進去,只見里面白案上擺滿了長條狀面快,大師傅提過一塊,扯住兩頭,在案板上甩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里,煮了幾滾,撈進墊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灑點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澆上熱油,只見茲拉一聲,店里香氣一片。端上來,秀才風(fēng)卷殘云喋得一干二凈,滿頭大汗。吃飽喝足,秀才問道,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從未聽過,又問:咋寫?這家面店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做的面全憑揉的功夫,至于寫法,店主從未想過,更何況字典里也沒有。秀才讀破五車書,尋思一陣,在桌上寫到:“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里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游咸陽。”硬是生造了一個字,寫盡了關(guān)中的山川地理,這便是“biang“字的寫法。陜西有句俗諺“打出的媳婦,揉出的面”,意即剛過門的媳婦必須隔三岔五地打罵,才馴服聽話?! iangbiang面必須不惜氣力地反復(fù)揉壓,才筋道滑溜。前一句當(dāng)然已過時,后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韌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來的。揉好的面,用杠子反復(fù)疊壓成銅錢薄厚,再切成寸寬的長條,抻起一條面,雙臂舞動,在案上用力甩擊,發(fā)出一連串“彪彪”的響音。大約最初的“彪彪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過幾滾的面撈起,盛入的粗瓷大碗里,或油潑,或拌上臘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戶縣擺湯面 擺湯面乃戶縣傳統(tǒng)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與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擺湯面有點像過橋米線。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后再吃,故名“擺湯面”。 蒜蘸面 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澆上煮沸的油,吱拉一聲,金黃色的油層慢慢蓋住辣椒面,碗邊浮起油沫,然后加些陳醋和少許鹽,寬大的面條撈出來倒進一個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著蒜湯,酸辣鮮香的蒜蘸面。 華縣洋芋面,是源自于華縣的一種民間面食。 蕎面 陜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歷史。尤以陜北、韓城、西安校場門白蕎面最為有名。制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xiàn)做,一般涼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熱吃。特點是清香利口、條紅筋韌。 關(guān)中涼面 多味調(diào)和,清爽利口,面條有筋力,為夏季佳品。 藍田饹面是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風(fēng)味面食。初以蕎麥面為面料,配以熟羊肉、蔥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 油潑面 手工搟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滾沸的油鍋里舀出幾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面條經(jīng)油潑燙,表皮焦黃,食時焦辣香脆柔韌兼而有之。
0 P @/ f# ~* C7 _+ e G6 V8 u) C
; X! X/ }: N; q3 `戶縣軟面在西安很火!
' C/ o, y% t5 m$ `! K! }8 S! Y
! W1 ^, C3 }3 ?( p7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