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應祿 于 2013-11-21 07:01 編輯 * `5 p7 F6 v: C/ b
% l% |4 K" R! O& b+ X, X- f$ o “軍事禁區(qū)”來了個女兵 開一個玩笑你也許不相信,但這是真的——我們那支部隊的特色之一就是駐地沒有女廁所。原因嘛?很簡單,沒有女兵唄。部隊沒有女兵,駐地沒有女人,說的再細一點,駐地就沒有老百姓——除了男軍人,還是男軍人,是實實在在的“軍事禁區(qū)”。 196 x年,我們部隊出了個舍身救戰(zhàn)友的英雄,就是我們一塊兒入伍的戶縣鄉(xiāng)黨王福田(大王鎮(zhèn)龍西村人),二等功??!真了不起,全兵種學習,英雄的故鄉(xiāng)戶縣也在開展學習活動,戶縣縣委已決定了為其豎紀念碑(這個消息是我們從帶到部隊的大王公社夏書記在大會上講話錄音中聽到的)。戶縣開展學習活動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我不知曉,我只知在部隊,“向王福田學習”的活動開展的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詳情在本文就不細表了,只談因為這個活動“部隊來了個女兵”的故事。 兵種政治部來了個工作組,對王福田的事跡進行總結和宣傳,其中有一個女兵——籠統(tǒng)叫女兵,其實際是個干部(四個兜),那時軍銜已廢除,佩戴的是紅領章,看不出級別,是烽火文工團(就是拍《地道戰(zhàn)》電影的那個文工團)的一個什么,究竟是個什么職務無所謂,關鍵是個女的,年輕,漂亮。 看官,別笑我,咋就這么點兒出息?怎么說呢?打個比方,用一句俚語來形容就是飽漢不知餓漢饑。一壺水算什么?在干旱的沙漠可以救一個人的命;一盒火柴算什么?紅軍長征路上,一根火柴救過一支部隊,一句話,物稀為貴么!我在部隊當給養(yǎng)員,實話說,僅經常能外出、能進北京這一點就足讓戰(zhàn)友們羨慕和妒忌——在那些日子里,休息時間請假去服務社(即商店)的人次格外多,不排除“順便”瞧一眼女兵,給眼睛過個生日。部隊就是部隊,還鄭重其事地規(guī)定不準主動與女兵搭話。由于整個駐地沒有女廁所,又不能因為臨時來了個女的就現建一個,只好讓入男廁。還得佩服部隊首長考慮問題的縝密,為了不出紕漏,每逢女兵如廁,先派警衛(wèi)清場,爾后在門外放哨。夜間更不必說,除了正常的崗哨外,女兵宿舍的門口再增設雙崗——“星”級的禮遇?。?/font> 8 Y4 c% h( `/ T4 B
% G, {2 O- ]5 D' N;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