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信息港
標題: 戶縣有個“渭南村” [打印本頁]
作者: 山賊 時間: 2010-3-19 12:17
標題: 戶縣有個“渭南村”
攤開戶縣地圖,渭河,像一根輕盈的絲帶從北部飄過。在渭水之南的區(qū)域,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渭南村”三個字。一瞬間,視線被牢牢定格,這一路,渭州、渭永、渭豐……一個個閃爍在我們眼前的“渭”字,無不勾起了我們內(nèi)心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渭南村”三個字,更是在一瞬之間,讓眷戀之情變得驟然強烈。 7月30日,采風團驅車從戶縣縣城一路向北,20分鐘之后,就進入了“渭南村”。透過車窗向外張望,究竟此渭南和家鄉(xiāng)的渭南有何不同?我們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渭南村”屬渭豐鄉(xiāng)管轄,距鄉(xiāng)政府三、五分鐘的路程。
踏上“渭南村”的土地,映入眼簾的“渭南建材店”、“渭南彩印廠”等廣告牌在瞬間點亮了我們的眼眸,恍若真的置身于故鄉(xiāng)的渭南。在鄉(xiāng)政府一位同志的帶領下,我們很快見到了該村的閆支書。他約50歲,皮膚黝黑,渾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干練的氣質(zhì)。三間平房圍成的閆家小院內(nèi),停放著一輛用舊的運輸車。午后陽光下,整個院落顯得簡潔而溫馨。在院中,一張不大的小方桌,幾杯清茶,大家圍坐在一起,懷著一種同鄉(xiāng)的親切,傾心交談。
“您知道渭南嗎?”記者問。
閆支書憨厚地一笑,一邊忙著遞煙泡茶一邊說,“不急著工作,先喝口水,再搟面吃飯?!?/font>
我們再三謝絕了“鄉(xiāng)黨”的好意后,閆支書說:“‘渭南村’的人誰不知道渭南市?那里我以前經(jīng)常去,這兩年去得少了,渭南市的變化大得很!”我們得知,因為紙箱生意,他與渭南、大荔的客商往來頻繁,時間一久,便對渭南市熟悉起來。
幾句簡單的開場白之后,我們與他漫聊渭南市和“渭南村”,隨著交談越來越投機,我們的心也被帶回到120公里外的家鄉(xiāng)。
閆支書說,解放前,由于當?shù)蒯劸频霓r(nóng)家較多,“渭南村”與其附近的“渭北村”被合稱為“渭曲坊”,直到解放后,才更名為“渭南村”。全村1200多口人70%以上都姓閆,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95歲。談起渭河對村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他搖搖頭說,以前渭河水大,在地里院里隨便挖幾锨就能出水,現(xiàn)在雖然靠近渭河,但是村里吃水卻需要打二、三十米深的井。以前村里除了養(yǎng)殖大戶收益不錯之外,其余村民的收入也僅僅只夠填飽肚子。如今,村里建起了許多私立的紙箱廠、彩印廠,吸納了遠近不少剩余勞動力。每到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在廠子里打工的村民一個人一季就可掙上萬元。依托紙箱產(chǎn)業(yè),許多農(nóng)家如今也搞起了簡易的紙箱外包裝,這也成為全村人致富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
戶縣是遠近聞名的教育大縣,“渭南村”的教育又如何呢?說起村里娃娃的學習成績,閆支書一臉驕傲。全村雖只有一所小學,生源稀少,師資條件差,鄉(xiāng)里最近的一所中學孩子們也要走上1小時。然而,就是這樣的教育條件,全村最多的1年,就有15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霸诖謇?,村民之間攀比的不是誰家的錢多,而是誰家考出的大學生多?!闭f起這些,閆支書的興奮溢于言表。
在我們離開的時候,閆支書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司機,“慢點開車,要注意大家的安全?!?/font>
同是渭南人,共飲渭河水,揣起那份來自渭南鄉(xiāng)黨的親情,我們繼續(xù)前行……
歡迎光臨 秦嶺信息港 (http://www.markbump.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